它是什么?
这是一款专为自闭症儿童设计的结构化任务提示器,帮助他们更轻松地完成日常活动(如刷牙、穿衣等)。 解决的核心问题:一,执行困难,通过磁吸任务卡片和灯光提示,将复杂任务拆解成简单步骤,减少焦虑和抗拒。二,注意力分散,低饱和色彩和柔和光效避免过度刺激,让孩子更专注当前任务。三,独立性培养,无需家长反复提醒,孩子可自主跟随卡片指引完成任务,增强自信心。
你的灵感
我的灵感最初来自对自闭症儿童日常生活的观察。许多家长和特教老师提到,孩子在完成刷牙、穿衣等基础生活任务时常常遇到困难——不是因为他们不会做,而是因为步骤的模糊性和对变化的焦虑让他们不知所措。传统的口头提醒或清单列表往往效果有限,要么过于抽象,要么缺乏互动反馈。
如何运作?
产品运作分为四个阶段:首先,家长通过APP设置任务序列,设备自动点亮首条LED灯条并准备对应NFC磁吸卡片。家长将不同的任务卡片贴到不同的任务环境。执行阶段,孩子点开按钮后后,设备即激活呼吸灯提示和台面倒计时投影,孩子找到不同任务环境的卡片,并完成任务。卡片本身还可翻转显示分步指引。任务完成后将任务卡放置卡槽,按压确认按钮,设备会播放鼓励语音并点亮完成指示灯,累计成就可获取收集式奖励徽章。系统具备智能纠错功能,包括超时琥珀色提醒、误操作震动反馈,并支持离网手动模式。内置传感器会记录任务完成数据,通过算法分析生成行为热力图,帮助家长掌握孩子的进步情况。整套系统融合了职能治疗和ABA行为分析原理,采用灯光、投影、震动、骨传导语音等低刺激反馈方式,在降低焦虑感的同时,有效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时间观念。其核心优势在于将抽象的任务流程转化为具象的物理交互,通过渐进式成就感激励孩子主动完成日常事务。
设计过程
这款自闭症儿童结构化任务提示器的设计过程经历了四个关键阶段。初期通过实地观察和专家访谈,我发现在传统视觉提示工具使用中,存在互动性不足、反馈机制缺失等痛点。在概念设计阶段,提出了"物理数字化"的创新思路,将磁吸卡片与电子反馈系统结合,经过20余次原型迭代,最终确定圆润的腰果造型,既符合人体工学又避免棱角带来的安全隐患。 在技术实现阶段,我们攻克了三个核心难题:首先是开发了低功耗的电容感应磁吸卡槽,确保儿童可以轻松插拔的同时精准识别卡片;其次研发了专利的柔光导光结构,通过多层散射膜使LED光线均匀温和;最后创新性地将倒计时投影模块微型化集成到机身。材料选择上,我们测试了7种TPU配方,最终选定食品级抗菌材质,并通过2000次插拔测试确保耐用性。 用户测试环节特别关键,我们联合3家康复中心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试用。根据自闭症儿童对压力敏感的特性,将确认按钮力度调整为0.3N;观察到孩子们偏爱收集行为后,增加了可积累的星星徽章奖励机制。最终版本包含11处人性化改进,比如防误触的旋钮凹槽设计、可水洗的卡片封装工艺等。整个设计过程严格遵循通用设计原则,确保产品既满足特殊需求,又能给普通儿童使用,体现了包容性设计的核心理念。
它有什么不同?
拒绝屏幕依赖——采用实体磁吸卡片+灯光反馈,避免电子屏幕对自闭症儿童的过度刺激。 无语音指令——通过柔和光效和触觉反馈(震动/按钮)传递信息,减少听觉敏感孩子的焦虑。 无需联网——核心功能离线可用,保障使用稳定性,避免家庭场景下的网络限制。 多感官友好交互:结合视觉(灯光/投影)、触觉(磁吸/按钮)、听觉(骨传导)的低刺激反馈系统 渐进式成就体系:可收集的星星徽章设计,符合自闭症儿童对规律性和重复性的偏好 双层任务卡片:正面图标引导,翻转后显示分步图解,智能匹配不同能力阶段 自研柔光技术:专利导光结构实现"看得见但不刺眼"的提示效果,亮度随环境光自动调节 家庭-机构数据互通:物理设备生成的行为数据可通过加密NFC与机构康复系统无缝对接
未来计划
智能化扩展:结合轻量级AI算法,动态调整任务顺序与难度,个性化适配儿童成长曲线。 多场景覆盖:开发校园版(课堂指令)、户外版(交通训练)等垂直场景模块。 感官融合升级:探索温控反馈(如任务完成时手柄微暖)等更自然的交互方式。 生态化平台:搭建家长-治疗师协作社区,共享定制化任务卡片库与行为数据分析工具。 包容性设计:延伸至ADHD等泛发育障碍群体,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"一机多能"。.
在 上分享本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