它能做什麼
如果音樂教育能夠脫離現有的框架,能變成什麼模樣? 以無版權開源化作為設計目標,透過容易取得的材料與簡易的製作素材,整合電腦、美勞與音樂課程,設計一款可以由所有人取得、製作,並且教學使用的音樂教具。
你的靈感
目前大多數國家的教育規劃皆是由分科教育的型態在進行規劃,而分科教育容易造成知識產生在不同科別之中失去脈絡與連續性。因此在一些歐美國家都開始以主題式教育取代分科教育,模糊科別之間的邊界,透過不同的主題去帶領學童學習。
怎樣運行的
以主題式教學作為設計的切入點,將電腦課、美術課與音樂課進行整合,整理成一套系統性的教程。機制可以透過老師在網路上取得開源的檔案,讓學生體驗如何去製作電路、學習結構原理、最終可以作為學習樂器演奏的教具使用。 作品分成三個層次進行設計,硬體感測器、軟體內容與外觀載體。透過不同感測器的結合,如蜂鳴片、微動開關、觸摸感測器等等,去模擬真實樂器的操作機制,使用Arduino作為開發的介面,作為易上手與容易取得的開發平台。軟體也是透過Arduino作為編譯平台,以C語言作為開發的基礎,對於開源協作的共通性更佳。以取得與易加工的特性使得作為材料的選擇因素,透過瓦愣紙板作為載體的外觀。
設計過程
設計開發最初先透過與國小老師教學現場的訪談,了解教學現場所會面臨到的真實情況,包括課程的安排、資源的分配、概念在各科領域當中的適配性。彙整資訊後,測試電子元件的組件與編譯方式,找到操作型態最適合、價格也適中的元件。再透過操作的方式設計載體的外觀,測試載體組件的合理性與耐用度。最終透過實地到國小當中舉辦工作坊,測試實務上會發生的情況,包括學生對於設計的理解程度、實務操作上會遇到的癥結點、製作出來的成果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效益。最終將所有設計的流程編譯彙整成符合教學需求的課本,可以提供給教育機構作為教學的教具使用。
怎麼不一樣?
現在市面上有販售許多STEAM科學教具,許多產品能夠提供良善的整合性教學。但作為商品販售的教具導致能夠獲取的門檻提高許多,因此希望透過無版權開源化的機制,將設計取得的門檻降至最低,以利更多的使用者能夠獲取設計,使用者也能在使用之後,轉換角色成為開發者,利用設計初始的概念,延續發展成更好的改良版本,甚至於可以將概念加以轉化成更多不同樣態,設計概念可以作為平台向外延伸拓展。
未來計劃
第一階段的設計開發目前接近完成階段,將在完成後公開提供原始檔案提供大眾使用,預計可以提供給學校單位不同型態的教學內容。在設計進入到社區之後,希望能夠得到各方不同單位的意見回饋,進而可以發展第二階段的設計,第二階段希望能夠由個體作為一個單位,轉化成以群體作為單位,讓各方的不同使用者共同參與製作符合自己需求使用的裝置。將一個概念性的設計,轉化成一個群體性的創作,期待能夠在不同的使用者的參與之中,產生更多的火花,激盪出不同的設計成果。 期待以設計的概念作為出發點,在更大維度的社區當中,畫出一個更大的同心圓,創造出更多不同的價值。若能使更多人參與其中,或許能夠在世界各地的更多角落,讓更多不同的學童,體驗到更多不同型態的學習方式。
獎項
放視大賞平面類產品設計組金賞 | 金點新秀設計獎產品設計類獲獎
分享本頁面至